顯示具有 97360421 黃俊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97360421 黃俊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2011台北世界設計大展心得

這一次我們到台北去參觀2011台北世界設計大展,
這次去的時候剛好是星期六。
所以在前一天的影像處理課就找了一堆人一起去參觀這個展覽。


這一個作品是我們進到世貿後第一個看到的作品,
而且我還有進去這個小木屋裡,
所以我對這個作品的印象特別的深刻。



這個作品的作用是開放式建築空調系統,他是藉由空氣經由氣管路及結合他們的主動均熱氣在進入空調空間內。以構成調溫和換氣的功能,在運作中利用氣泵(ㄅㄥˋ)運送新鮮空氣經調節,再送入一些特定場所把裡面的劣質的空氣排出。以達到調節及換氣的功能。左邊那張圖是這個作品的介紹

解釋:,一種用以增加液體或氣體的壓力,使之輸送流動的機械,與「蹦」或「流」同音。








接下來我們去看全球百校設計聯展





這是我們國內一些學校的作品,看一看這些作品。感覺還蠻有趣的,如果只看圖的話根本就不懂這張圖想要表達甚麼。但是如果有看下面的解釋的話多少還是有了些許的了解。












這個品還蠻有趣,
遠看得的會感覺像一隻鞋子。
近看才會發現,
它是由許多厚紙板一層一層的堆出來的。
感覺這作品要花許多的時間,
這個作者還真是辛苦。









這個作品我也不知道它是做甚麼的,
好像有點類是感應的東西。
在桌上的杯子移動的時候,
下面的圓圈也會跟著移動。


心得:

這次在台北舉行的台北設計大展有很多地點都有展覽,我們最終選擇了世貿來看展覽。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們看到蠻多東西的。這裡給我的感覺蠻偏重視覺,而且許多的東西都要自己去感受。雖然可能是在看同一部作品,但是每個人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樣。這也是讓我感覺到這次設計展有趣的地方,雖然不一定每個作品都看的懂。我雖然也很想感受看看作者他想表達的是什麼,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感受出來。而在這個展區中,也看到許多國內外的 大學的展覽的作品,有些構想讓我感受到非常的有趣,也讓我看開了眼界。在展覽中,有些 創作是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見的元素,但是經過他們的改造,就成了有趣的藝術。而且在這個館場,它注重的就是這種空間和視覺的對比。讓我有種奇妙的感受,好像每個展區都是一個世界,給了我不同的視覺享受。

在這次展覽結束後,我也聽了別人說了一些別的展覽館的設計。我聽別人說最新奇的那日本企業館區好像也蠻有趣的,它們的技術,真的是非常厲害,只憑一張電子票卡,就能記錄你在那一區的活動,在那裏好在作夢一樣。那裏就好像一個未來的世界,擁有許多非常高科技的東西,但是一出了這個展覽館就好像夢醒了一樣,馬上有回到原來的世界了。我想如果未來普遍利用這些科技,生活一定會更加方便。最後希望下一次可以去看更多不同的展覽。







HW3



在做這次作業之前老師有叫我們練習做RGB色採模型的如上圖所示
作法就是分別作RG、GB、RB三個色,
表然後再把三個表依照發周圍相近的顏色,
依序把三個色表連起來,
就會得到我們上片的圖。



原始影像

再來這次作業的第一步,
就是要做一個由RGB轉換為YUV的調色盤。

YUV 與 RGB 的轉換公式:

 \begin{array}{rll} Y &= 0.299 * R + 0.587 * G + 0.114 * B \\ U &= 0.436 * (B - Y) / (1 - 0.114) \\ V &= 0.615 * (R - Y) / (1 - 0.299) \end{array}

U 和 V 元件可以被表示成原始的 R、 G,和 B:

 \begin{array}{rll} Y &= 0.299 * R + 0.587 * G + 0.114 * B \\ U &= -0.14713 * R - 0.28886 * G + 0.436 * B \\ V &= 0.615 * R - 0.51499 * G - 0.10001 * B \end{array}


上面為RGB轉成YUV的公式,
上面的公式是wiki上面寫的,
也是我們這次作業所使用的公式。



灰階影像

經由YUV的轉換,
我們就可得到我們需要的灰階影像,
要得到灰階影像我們才可以繼續做下一步。
然後點擊調色盤我們就可得到下面兩個單色的影像。












HSI色彩模型


這次作業的最後一步就是要做HSI的色彩模型,
在這次的作業中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這部分。


心得:
在這次作業的製作中一開始,一開始的讓大家練習的RGB的色彩模型。一開始感覺不會說很難這們練習也有把它做出來。在來到後面的RGB轉成YUV開始感覺到有點難度了,在這部分的程式中卡了很久。再轉YUV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一直搞不懂Y是甚麼,到最後才發現Y所要取的是所謂明量度。

最後面也是我覺得這次作業裡面最難的部分,就是做HSI的色彩模型。在製作色彩模型的時候,我們會先將紅色定義為 X 坐標軸、綠色義為 Y 坐標軸、黃色定義為 Z 坐標軸,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三維空間,每種可能的顏色在三維空間中都有唯一的位置。在概念上理清之後,在寫程式的時候在角度上遇到了很大的問題,在這裡卡了非常的久。之後要期末考所以就先把他放的,期末考完後才又繼續去想這個問題。結果還是沒有想出來,到最後還是問人才了解的。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HW2 平滑化、銳化、中值濾波器

這次的作業為滑化、銳化、中值濾波器,這三種功能的影像處理:


原圖



銳化後


第一種是銳化,銳化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影像裡的線條看起來更加的明顯。
在一張影像裡,線條代表一個顏色突然變化的區域。
因此要讓線條更為明顯的方法有很多種。
例如:強化線條兩邊顏色的對比: 讓深的更深,淺的更淺。
而我的作法是強化色點中某一點的系數減去它附近的點,。
讓中間色點跟旁點的色點有區別,系數給的越高效果就會越明顯。
我們從兩張的比較非常的明顯,看得出來銳化後線調整的都強化了。
銳化後的圖將較於平滑化,視覺效果比較強烈


原圖


平滑化後

平滑化就是銳化的相反,相較於銳化的強化線條,平滑就會讓線條看起來比較柔和。
平滑化的作法一個點附近的點取平均值,然後用平均值代替那個點。
平滑化的應用非常多,最常用的是在圖片放大時。
會跑出明顯的巨齒狀,這時我們就可以用平滑化處理。
經過平滑化後整張圖就感覺比較模糊,線條間的區分非常不明顯。




有胡椒鹽雜訊的影像



濾化後

經過濾化後圖片中的雜訊都被處理掉了,整張圖感覺起來就更加的清析。
中值濾波器作法就是找一個點跟點周圍八個鄰近點的值來決定
結果值就是由這9個像素亮度值的中間值來取代
假設有一張圖 1 2 3
4 99 5
6 7 8
把這九個數作排列為:1,2,3,4,5,6,7,8,99
把九個數的中間值也就是6取代99這個高頻。
在應用方面,
中值濾波器最主要是用來除去照片中的雜點
雜點是以亮點的方式分佈在影像中。
雜點通常都在周圍點中最亮的那個位置,
所以取中間值可以將低雜訊的亮度
整張圖看起來就是去除雜一樣

心得:這次作業我覺得最難的地方是在瑞化那個地方。銳化要算2階導數,在那個地方一直搞不清楚為什麼要算2階導數。最後,我想得很久才把這個地方想通,在寫程式方面經過第一個作業後對BCB就比較熟悉了。可是還是有一些地方會卡住,讓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找資料和DEBUG上。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Hw01 直方圖均化處理

均化前的圖片



均化後的圖片



均化前的長條圖




均化後的圖片


這次的作業是做影像的均化,均化前跟均化後最明顯的差異可以從長條圖中看出。長條圖的整個x軸都被拉寬了。所以均化前跟均化後感覺圖片有變亮了許多。做均化的圖片如果是過亮或是過暗他均化出來的結果,會更明顯的看出均化前後的改變。這次作業的演算法不會算是很難,只有簡單的累加而已。只要上課有聽應該就可以做得出來了,只是以前沒有用過BCB。用起來感覺沒有很熟練很容易會到一個地方就卡住了,希望以後可以更加熟練B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