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期中回顧&平時成績

首先是平常成績的部分:

    A  B  C
Week4: 8   4  0 => 91分

Week6: 13  1  1 => 98分

Week7: 15  0  0 => 100分

Week8: 14  2  0 => 98分

平均是96.75

期中回顧:

這一個選修課可以算是在大學中所有課裡面最特別的課吧!
老師並不像其他的老師那樣,有一定的進度、照著課本上課等等。
感覺起來老師要教我們的是自己主動學習的態度,而不是只為了考試才去讀書。

老師之前就有問過我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而讀大學的?
好像就是要我們自己去想,我們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還特別把大學的學費算給我們看,連我們如果翹一堂課,損失的是多少錢都算出來了。

還有老師說這堂選修課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讓我們有真正閱讀過原文課本的經驗。其實我的情況就跟老師說得差不多,在一、二年級的時候雖然也有一些課是用原文的課本,但是我都沒有真正的去讀它,頂多只是圖片和關鍵字看一下而已。考試只要有看例題或是上課聽老師講解,其實原文課本就算沒什麼看,那科也能考及格。

但是在上這堂課的時候,就不能用之前的方法那樣去"看"原文課本了。因為老師要我們真的慢慢去看,一章一章的讀,然後再將心得和遇到的問題寫在部落格上。剛開始真正讀原文課本時,還真的是很累,光是一面就可以看很久,尤其是很多單字都是專有名詞,查字典之後還是不知道它的意思。就是因為這樣,到現在已經過了半個學期了,我們的進度也只有讀到第四章而已。

不過因為沒有進度的壓力(其實還是有一點,因為每週的要交作業在部落格上),所以原文課本看起來就會比較輕鬆一些,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的已經看得越來越順了。大概知道要配合著一些圖片來讀文章,還有要實際的去操作程式,這樣就可以更容易了解課本上再說明的東西。

另外老師常常在上課時提到許多關於資訊業目前的趨勢,像是提到最新的業界新聞、或是讓我們看數位時代雜誌等等。身為一名就讀資訊工程系的大學生,不能只是像國中、高中那樣,只是把學校的課本應付一下,然後去考試。應該要開始多關心一些現在資訊產業發展趨勢,最新的動態等等。如果我們未來決定要走資訊業這一條路的話,勢必會接觸到這一些資訊的變革。

老師在11週的時候,也花了很多的時間再說明互評系統的一些問題,像是有人亂投票、給人情票或是評分人數不平均等等。但是我沒想到的是,最後老師在問要用哪一種評分方式的時候,大家在投票時居然選擇用老師導出來的新公式來算成績,也就是所謂合乎"課程正義"的算法。雖然說成績算出來並不會差很多,而且能夠解決投票人數不平均的問題,但是就是因為這個關係讓我少了2個100分......(上面我的成績中,有2個用原本的算法會是100的,現在卻變成了97= =)

最後,希望老師在之後上課時,能多講解一些同學在部落格提出來的問題。我發現自己看過一遍之後,再聽老師講解一次,這樣就比較容易理解課本上要表達的東西了。

突然想到,這週上課時早上的出席率很差,老師有問說要怎麼樣才能提高。我覺得最主要是因為老師平常都沒有點名,所以很多人就覺得有沒有去上課都沒什麼差。我認為點名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如果改成隨機一次上課點名,然後沒到的同學要扣總成績X分(辛華昀老師之前好像就是這樣威脅我們的......),這樣應該多少會提升一點出席率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