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館有關影像處理的書籍大多有關如何操作編輯影像處理的步驟,這類書籍像工具書一樣比較不適合剛接觸與影像處理有關學科的自己。
所以挑了本偏重理論的一本書,書名叫「數位藝術創作」。作者是一位旅美的女老師,在她從事教育的過程中發現國外孩子在創作上美觀上比不上台灣的孩子,但從他們的作品中感覺出每個小孩都具有相當豐富的思考層面。
因此作者將她在任教電腦藝術課程的上課歷程寫成這本著作。她覺得技術是可以慢慢培養的,但想法卻不容易被啟發,更不應該被抹煞。
一開始從初學者會接觸到的操作軟體環境做個簡略的說明、介紹。
像是作品呈現的解析度、 尺寸大小、色彩模式。一般分為螢幕輸出、印刷這兩類,解析度方面在螢幕輸出最低選擇72dpi、印刷則是300dpi即可。色彩模式在螢幕輸出選擇RGB模式、印刷則選擇CMYK模式。
色彩又分為由光線或是由顏料所形成的顏色,各有不一樣的色域。
色光稱為RGB模式,分別代表紅、綠、藍三種光線,經不同比例能形成光譜中任何色光,當三原色光重疊在一起會形成白光。
色料為CMYK模式,分別為青、紫、黃,當三種顏料混在一起會形成灰色,在印刷時會額外再加裝黑色顏料罐已達到想要的色彩深度。
這本書探討的主題相當廣,從怎樣定義藝術說起,敘說藝術起源來自人類從生活的本能、表達情緒、慾望、宗教、勞動過程中,因時代的轉變會有所變化。藝術價值的定位會受評論家及有價的金錢所左右。
透過章節介紹並介紹與章節相關的名畫,啟發讀者的想像力。並在每章節後會有一作者出的相關思考議題及作者教授學生的作品發表。 可以藉由欣賞名畫後的感覺再來觀看每個人對於議題表達的方式均各有其特別之處,而其中想傳述的意念則是息息相關。
在書中其一章節提到數位攝影,有提到老師在課堂上講過的相關字眼,如:光圈、快門、全手動控制 (M模式)、自動控制 (P模式)、光圈先決、快門先決、ISO。
有講述到簡易的分辨色階分佈,一相片要是畫面過暗則色階分佈會偏左、過亮則偏右、適中則會分布在中間。
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要傳達給讀者的理念相當流暢。藝術創作從藝術的起源說起,藝術會受到人的本能會呈現有所不同的表達方式,由傳統藝術到現代數位藝術的轉變,配合電腦數位化軟體操作的步驟,來激盪讀者的想像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